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从拆解仿制到行业标杆:
一家特种电动车企业的“智造”突围
鑫威公司部分特种电动车。图片由鑫威公司提供
买一辆美国二手电动高尔夫球车拆开会得到什么?
2001年,在广州某车企工作的危平作出这一决定时说,“我不信咱们自己造不出来。”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危平创办的鑫威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威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软件著作权12项,成为业内标准制定者和技术创新引领者。2022年入库湖北科创“新物种”企业的瞪羚企业。
7月14日,记者走进枝江鑫威公司总装车间,长180米、宽72米的厂房内,不同类型的特种电动车分类排列,工人们正忙着对部分车辆进行最后的组装。
“红色可以喷水的是消防系统定制的,两边车窗可以向上撑开的送餐车是企业定制的,这辆可以坐20多人的观光车是专为景区定制的。”公司董事长危平介绍,总装车间内,大大小小的电动车有20余种。高峰时期,一年有1500台定制车从这里运往国内外市场。
“特种电动车看似不复杂,但其中的核心技术却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危平说。
2001年,电动车在国内尚未普及,特种电动车更是鲜为人知。当时,在广州工作的危平恰好正在新能源车型领域研究,电动高尔夫球车是他接触到的最先进的特种电动车车型。
“电机、后桥、控制器,包括悬架等都要从美国进口,运到国内组装完成费用高达5到6万元。”危平决定,买一辆电动高尔夫球车,拆开来研究。
“拆解式学习”为危平的特种电动车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公司技术创新埋下了种子。2010年,危平离开企业,成立鑫威公司,专注于特种电动车赛道,产品包括电动观光车、巡逻车、消防车、搬运车、主题花车等九大系列,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2017年,公司迁到枝江。掌握核心技术的转折点也是在这一年。
那时的国产特种电动车已经相对普及,但大型车辆载重不均,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十分明显。对此,鑫威公司研发双桥驱动模式,将车辆起步动力分配给两个电机,即使在高速满负荷情况下,车辆也可以稳定行驶。
2019年,中国科学院江门中微子实验基地发出挑战,需15吨级遥控运输车,且禁用进口部件。危平带领团队攻坚一年半,在双桥驱动基础上研发三桥三电机驱动系统,调整液压遥控转向技术,增加车辆制动方式,确保车辆运输安全。最终,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组装的两台15吨级遥控运输车顺利交付。
走进鑫威公司车辆展示区域,犹如闯入特种车辆“博物馆”。危平介绍,深耕特种电动车行业15年,公司已能为司法、消防、公安等系统,以及景区、校园、社区等特殊场景定制特种车辆。定制版图覆盖各类场景,从高端大型设备运输到最具烟火气的夜市地摊,只要客户有需求都可以定制,销售版图也从国内延伸至东南亚及欧洲市场。
“企业成长的核心是技术。”为此,鑫威公司每年将不低于销售额5%的经费用于研发。同时,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武汉理工大学、上海骏狮汽车设计研究院智囊团队提供理论支撑,自有工程师把创意转化为图纸,枝江职业技术学院输送的技工让天马行空的构想落地。目前,公司已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软件著作权12项。
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危平对市场也有清晰的把握。面对新国标带来的4万台存量车更新机遇,他为企业未来划出三条路线:将物流牵引车等产品降本增量,形成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产品产业化;新增售卖车、景区四驱车等市场需要的产品,实现定制产品多样化;丰富通用车型样式及设计,实现产量提升。
“虽然特种电动车是个小众赛道,但是前景非常广阔。”危平说,企业将牢牢把握发展大势,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待到4条生产线全部运转,可实现年产5000台的目标。
三峡日报记者 李阳 李博言
瞪羚寄语
鑫威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危平:作为特种车辆领域的创新者,我们始终将技术突破刻入基因,从新能源的绿色足迹,到多项专利构筑的智慧驾驶舱;从枝江生产基地的精密智造,到全球客户的信任托付。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在车间打磨毫米级精度的工匠,在实验室点燃技术星火的工程师。
未来,我们将以“瞪羚”之姿加速奔跑:聚焦特种车辆智能化与零碳化,用创新链条驱动产业升级,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前沿。鑫威人,当以蹄疾步稳之态,跃向绿色工业的星辰大海。
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