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8年,为了实现汉武帝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的战略目标,张骞带领他的随员们骑马驰骋,驾驭着载满行李与礼物的骆驼,开始了那段艰难而伟大的“西部探险”。这次探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更是为了突破匈奴的封锁,开启一条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道路。经过重重困难与险阻,张骞最终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自此,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正式建立,东西方的交往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张骞的西行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打破了地理上的隔阂。玉门关外、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以及玉门关内的河西走廊,一直是汉朝与匈奴之间争夺的焦点。西域各国对汉朝的开放表示欢迎,很多国家和百姓因受到匈奴重税的压迫而渴望汉朝的保护。匈奴对这些国家的压迫手段残酷:“敛税重苛,百姓苦不堪言”,这也是西域各国寻求汉朝庇护的主要原因。从地理战略意义和民众情感来看,汉朝通西域是符合实际需求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汉朝与西域的关系并非一直顺利。在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后,汉与西域之间出现了“断交”的局面。公元8年,王莽因挑衅匈奴而使得北方边境再度陷入战火。新朝政权软弱,无法抵挡匈奴的反扑,导致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中断,持续了将近五十年,直到公元73年。
展开剩余72%这一“绝”期的结束,标志着汉朝逐步恢复与西域的联系。公元73年,窦固奉汉明帝刘庄之命,率领大军北上击退匈奴,占领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等战略要地。汉朝在这里设立了军事据点,并通过班超的出使,进一步加强与西域的联系。班超与他的随员在西域展现了非凡的机智与勇气,在鄯善国斩杀匈奴使者,在于阗国处决匈奴官员,赢得了西域各国的信任与尊敬。不久,鄯善、于阗等国的国王主动派遣王子赴洛阳以示归顺,从而打破了五十八年的断交局面。
然而,西域的形势并非一帆风顺。公元76年,匈奴联合龟兹、焉耆等国对汉朝西域驻军发动攻击,导致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再次中断。汉章帝刘炟因为力不从心,命令驻军撤退,放弃了对西域的管理,伊吾等地重归匈奴控制。西域国家对班超等汉官的离去表示极大的不满,但班超和随行人员在帮助西域国家抵抗匈奴的侵扰后,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再度中断。直到公元91年,窦宪破北匈奴、重整西域秩序,才再次恢复了汉与西域的交流。
公元91年至107年,汉朝再度对西域展开积极的军事行动。公元89年,窦宪率领大军击败匈奴,并于91年斩杀匈奴单于,彻底削弱了北匈奴的力量,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得到恢复。然而,在107年,汉朝朝廷因为一些目光短浅的官员建议,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认为只要关闭玉门关,就能屏蔽匈奴的威胁,这一决策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困境。几年的休养生息后,匈奴重新强盛,接连征服西域各国,并威胁到汉朝的河西地区,最终导致汉朝意识到“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
终于,在公元124年,班勇率军成功击败北匈奴,重新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班勇在接替班超的使命后,积极与西域各国联合,共同对抗北匈奴,最终在一系列军事行动后,北匈奴的残部被迫撤退,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恢复了正常的交流与联系。到了127年,由于一些朝廷中的权臣对班勇心生嫉恨,班勇被诬陷并召回洛阳,最终含冤入狱。尽管如此,汉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逐渐减弱,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仍在持续,尤其是佛教等异域文化开始渗透中原。
从整体来看,汉与西域的“三绝三通”现象反映了汉朝在维持远离本土的西域地区的统治时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压力。西域作为缓冲地带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要维持其稳定,汉朝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支持,还必须适时通过外交手段与军事打击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局面使得“绝”与“通”交替出现,形成了西域与汉朝历史上的独特关系。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二)》、《汉书》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