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出自唐代王昌龄之手,许多人耳熟能详,描绘了西域战场的壮烈景象。然而,当唐代的诗人吟咏这段历史时,楼兰早已在浩瀚的黄沙中消失,成为历史的尘埃。王昌龄所借用的,正是汉朝的往事。
楼兰曾是西域一个显赫的国家,但在汉朝时期,它早已没落。而历史上,第一个攻破楼兰的将领便是赵破奴。他的名字在许多人心中或许不算显赫,但他的身世和经历却与汉武帝时代的对外战争息息相关。赵破奴的封号显示出他的特殊背景——他曾是霍去病麾下的重要将领,汉朝“从骠侯”的头衔,是他荣誉的象征。
展开剩余82%谈到汉武帝时代的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三位英雄的名字大多家喻户晓。霍去病,尤其被后人传颂,因为他不仅勇猛,而且擅长指挥作战。与这些耀眼的名字相比,赵破奴的光芒则显得相对黯淡,但他的经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赵破奴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但他在年轻时便被匈奴掳走,并且在匈奴的生活多年。直到后来,他才回归汉朝,加入军队,开始为国家效力。然而,就在赵破奴归汉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彻底震动了汉朝的军事体系:匈奴的降将赵信背叛汉朝,重新归附匈奴,并且和匈奴单于联手策划了战争策略。这次背叛,给汉朝带来了深刻的震撼,也使得汉朝军队对于匈奴人的态度更加警惕。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赵破奴作为一个曾在匈奴生活的汉人,处境显得非常尴尬。许多人或许对他心存疑虑,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霍去病。霍去病,作为当时最有战斗力的将领之一,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令赵破奴等曾为匈奴人效力的将领也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18岁时,霍去病就已经在汉军中崭露头角,并且亲眼目睹了赵信背叛的事件。然而,这次事件并未给霍去病留下过多的心理阴影,反而激发了他对匈奴人如何战斗和指挥的理解。霍去病是一位非常善于用人的将领,他的部队中,有不少来自匈奴的将领,赵破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霍去病不仅懂得如何指挥汉军,也懂得如何与匈奴人沟通,使得他的军队在河西走廊纵横捭阖,迅速突破敌人防线。
赵破奴从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开始,便是他的得力助手,战功赫赫。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赵破奴的表现尤为突出。他斩杀了匈奴的遬濮王,并且俘虏了大量匈奴高官,这一战的成果直接让他获得了“从骠侯”的封号,成为霍去病最亲近的心腹。
然而,漠北之战后的汉朝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匈奴虽然暂时退却,但并未完全消失。这个时候,赵破奴的生活并不如意。汉武帝因为对士族的限制,使得一些功臣的爵位被削减,赵破奴的“从骠侯”也在这一波政治变动中被撤销。尽管如此,汉武帝很快给了赵破奴一个机会——再度出征匈奴。
这次征战是为了回应匈奴的挑衅。虽然出征的将领包括公孙贺和赵破奴,但两人出塞后都没有遇到匈奴军队,结果是大规模的空手而回。这一事件使得赵破奴心情极为沮丧,尽管他曾有过赫赫战功,但此时的他似乎始终未能发挥自己的实力。
就在赵破奴的军事生涯陷入低谷时,西域的局势再次恶化。汉朝使者在西域频频遭遇攻击,特别是来自姑师和楼兰的攻击最为严重。汉武帝为此决定给西域各国一个深刻的教训,派遣赵破奴前往西域征讨。赵破奴率领数万大军,轻松攻破了楼兰和姑师两个小国,并成功俘虏了楼兰的国君,给汉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光。
这一战后,赵破奴再度被封为列侯,成为西域战略中的关键人物。然而,这一时期的赵破奴,风光无限。虽然汉朝在西域的扩张取得了成功,但内忧外患也逐渐浮现。匈奴的局势动荡不安,儿单于的暴政导致了内部的叛乱,甚至匈奴的左大都尉计划投降汉朝,却在最后时刻被儿单于所杀。
汉武帝决定出兵接应匈奴的投降派系,再次派赵破奴率军前往。然而,途中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意外:赵破奴竟在战场上独自外出寻找水源,结果被匈奴斥候捕获。这一失误导致赵破奴的军队陷入绝境,最终导致了整个2万人的部队投降匈奴,赵破奴本人也被囚禁在匈奴之中。
赵破奴在匈奴度过了十年的囚禁生涯,直到他终于找到了逃回汉朝的机会。逃回后的他,似乎没有再度获得重用,史书上也没有详细记录他后来的生活。最终,赵破奴在巫蛊之祸中被卷入,家族因此被灭。巫蛊之祸,带来了整个汉朝的动荡,赵破奴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
尽管赵破奴并非汉朝最耀眼的将领,但他的生命轨迹却深刻地映射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通过他的一生,我们看到汉武帝朝代的兴衰起伏,以及那个时代复杂的军事政治格局。赵破奴的命运,也正是汉朝兴盛与衰败交替的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