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名将邓艾,人生经历波折起伏极大,尤其是在其事业巅峰阶段,短暂得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闪耀却迅速消逝。他曾凭借惊人的奇袭战绩载入史册,但最终却死于自己的部下之手,命运的跌宕正是他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有人将邓艾的死亡归咎于钟会,认为钟会因嫉妒与陷害才导致邓艾走向凄惨的结局。诚然,钟会在邓艾死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仅是表面的直接因素。实际上,邓艾之死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深层原因,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和权力斗争。他的陨落不仅是个人悲剧,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和反思。
邓艾性格多疑且狭隘,自视甚高,喜怒无常。对那些迎合他的人,他视为聪明见机;而直言不讳者,则被他视为敌对和忤逆。
公元264年,邓艾凭奇袭攻破蜀国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转瞬间却被捕入狱,从一位功高震主的英雄,沦为阶下囚。短短一年之间,他的人生轨迹急转直下,落差极其巨大。
诏书命令将邓艾拘押入狱。虽然邓艾遭受钟会的诬陷,且引起司马昭的不满,被监军卫瓘逮捕押往京都,但在抵达京都后若能实事求是地向司马昭说明情况,仍有可能保住性命。
展开剩余83%然而,真正背叛魏国的是钟会。邓艾失去兵权后,钟会以军中主帅及司马昭的心腹身份,掌控着魏蜀两军共计20余万大军,具备了抗衡魏国的资本,甚至谋划联手姜维反攻魏国,图谋统一天下。
遗憾的是,钟会为人刻薄寡恩,虽位高权重,却缺乏军中威望。为了震慑部下,他曾在行军途中杀害许褚之子许仪,以此维持军心。但当钟会的反叛意图暴露后,多数将领并不愿随他冒险。一方面,钟会不得人心,另一方面,大多数将士不愿意离开家乡抛下妻儿父母。姜维建议钟会斩杀这些不服从的将领,钟会却犹豫不决,导致风声外泄,最终被获救将领包围,在蜀宫中被击杀。
钟会虽是诬陷邓艾的主谋,但当他被杀,邓艾反而难逃一死。此时,不希望邓艾存活的人正是监军卫瓘。
钟会死后,成都城内陷入混乱,卫瓘花费不少时间才稳定局势。然而,作为心腹的卫瓘,始终对被押往京都的邓艾心存忌惮。钟会曾诬称邓艾谋反,卫瓘也牵涉其中,一旦邓艾得以向司马昭申辩,真相大白,卫瓘难逃一死。
于是,卫瓘派遣护军田续等人讨伐邓艾,在绵竹西部将其斩杀。为防后人报复,邓艾的其余儿子均被杀害,家族成员也被流放至遥远的西域。至此,三国时期这位著名将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邓艾虽遭钟会陷害,被卫瓘追杀,但其中是否存在生还的可能?实际上,生机曾寄托于护军田续之手。
田续在伐蜀期间,作为邓艾部下,原本对其有从属关系。如果田续在接到卫瓘杀令时,选择放邓艾一马,护送其回京面见司马昭,邓艾或许还能保全性命。遗憾的是,田续无情执行命令,果断斩杀了邓艾。
为何田续无视与邓艾的上下级关系,听命卫瓘斩杀邓艾?这就牵扯到邓艾死因中的第一个深层因素——“自私”。
邓艾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志向远大,却因时运不济,半生坎坷流离,迟迟未能成名。直到被司马懿重用,才有机会施展才华,成为司马家忠实的心腹,步步高升,位极人臣。
然而,邓艾性格中有一大缺陷:过于渴望成功,极度急功近利。得率军攻蜀的机会后,他希望一举成名,名垂史册。主将钟会率大军正面攻坚时,邓艾则带领偏师,选择艰险的侧路进军成都。
蜀道崎岖险恶,世人皆知。钟会攻占汉中后,在剑阁与姜维对峙,因地势险固,攻势受阻,最终打算撤军。毕竟攻占汉中已属大功,回归朝廷也算凯旋。
正是这时,邓艾大胆冒险,兵行险着,出其不意奇袭成都,直接令刘禅投降,立下不世奇功,令钟会的贡献相形见绌。
邓艾能成功奇袭,正因其选取的行军路线极其凶险,蜀军未予重兵防守。虽胜利,邓艾付出惨重代价,尤其是将士们经历了一场生死边缘的考验。
为了奇袭成功,邓艾命令士兵们滚落悬崖,完成出其不意的攻势。一些将士对如此凶险的命令心存抵触,田续便是其中之一。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们攀树沿崖,鱼贯前进。被邓艾斥责后,田续虽被迫执行,但心中满是不满。将士们清楚,邓艾为了自己的功绩,把他们当成垫脚石。
虽然这次行动带来了封赏,将士们勉强接受,但邓艾随后的一举更令士气跌落谷底,彻底结怨。
他用蜀魏将士遗骸筑起“京观”,意在震慑敌军,同时彰显功绩。然而,这种做法过于残酷冷酷,将士们既英勇作战,又要接受如此侮辱,心寒至极。
此时的邓艾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军心尽失。
钟会与卫瓘合谋陷害邓艾,且在成都捉拿邓艾父子时,邓艾手下将士竟无人出面阻拦,甚至协助缉捕。卫瓘派田续杀邓艾时,田续无情处置,也是对邓艾昔日命令的“报复”。
除了自私之外,邓艾之死还有第二个深层原因——“狂妄”。
邓艾得以崛起全赖司马懿提拔,司马师器重。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对邓艾依然尊重,但邓艾却未能以同样的敬意回应司马昭。虽不自知,他已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旧邓艾。
年轻的曹髦虽无力抗衡司马昭,却敢于一搏,不畏死,唯恐活得无尊严。最终曹髦虽败,但其抗争令司马昭面临朝中质疑,局势微妙。
为稳定政局,司马昭决意伐蜀,既转移矛盾,也图借战争巩固地位。此举遭群臣反对,认为蜀地易守难攻,不宜轻举妄动。唯有钟会力挺司马昭,表态支持。
邓艾虽依靠司马家起家、位高权重,却站在反对出兵一方。司马昭为了争取邓艾支持,忍气吞声亲自派人交涉,才使邓艾勉强同意。
出征后,邓艾的狂妄态度未改,甚至轻视钟会。他得罪了司马昭,也得罪了钟会,更激怒了手下将士。
接连获胜让邓艾更加骄傲自大,他竟直接接受刘禅投降,擅自封其为扶风王,还封爵刘禅子嗣,讥讽蜀汉旧臣,激怒了蜀地人士。
邓艾的狂妄已至目中无人,接受投降、私自封爵,皆非他所该有的权力。虽有赫赫战功,但亦犯下应受严惩的错误。若非他狂妄自大,钟会也不易陷害他。
司马昭对邓艾的行为极为不满,虽难以处罚,只能简单斥责几句:“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狂妄失度,逐渐失去司马昭信任。钟会死后,卫瓘才敢断然处死邓艾。表面上看,邓艾死于钟会诬陷与卫瓘灭口,但如果不是司马昭默许,邓艾家族遭受如此惨烈的灭顶之灾,绝无可能。
邓艾之死给后人带来哪些警示?做人应知恩图报,不可羽翼丰满时自负狂妄。作为将领,更应善待麾下,将士生命不可轻贱。蜀汉灭亡是历史大势所趋,邓艾奇袭虽成功,却只是加速了历史的终结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